一方面,“上海保税区化妆品进口流程”在阿里巴巴(微博)业务服务网站上以“参考价格2200元”的方式安静销售,另一方面,韩国自由贸易区的实质性谈判已经结束,即将到来。
原来韩国化妆品很便宜,又免税,有多少人会放弃利润?对进口化妆品降低清会影响到国内企业和国外高价化妆品,会不会是本地的?
春季河流变暖免税店的预言家
许多人认为,作为上海机场主要免税店之一的日本免税银行,已在上海自由贸易区浦东机场综合自由贸易区开设了一家进口货物免税商店,这是应对自由贸易区政策落地的早期计划。
虽然机场外的免税店并不完全开放供购买,顾客在出境或入境时需要提货,但充足的购物时间以及综合保税区的租金相对较低,被视为已建立的免税店对自由贸易区政策着陆的反应的直接体现。
根据上海海关公布的今年前七个月上海进口消费品的统计数据,自贸区进口化妆品24.5亿元,仅次于汽车、医疗保健品、手表,居第四位,增长率为45.7%,居第二位。然而,上海保税区化妆品进口流程在阿里巴巴商业服务网站上的出现,更多地反映了自贸区政策实施后进口化妆品市场的潜在商机。
据业内专家介绍,进口化妆品一般采取直接清关和走保税库的两种方式。一线跨国化妆品企业,通常采取直接报关的方式,而大部分二三线进口品牌一般选择保税库的方式。如果在自贸区设立工厂,将原料和包装的半成品引入进行二次加工,再报关进口至国内市场,将有望节约不少成本。
化妆品网此前引用的一家进公司负责人给出的“账簿”是指:对10种单一产品的计算,记录产品名称的线价为1万元,部件检验费为1万元,加工需要2倍3个月不等(涉及减肥、健康和头发等日常保健产品的功效达半年),10种商品尚未进入市场投资20多万元;如果桶装原料进入自由贸易区,组成记录将花费3万元,在一个月内,17平方米的集装箱通关价格为2万元,总共只有5万元。
本地企业欢迎商机和危机。
“化妆品将在未来降低。事实上,我认为我们当地化妆品的转型是有可能的,但我不知道这需要多长时间,而且未来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变化是什么?化妆品的成本和零售价之间的对比现在很可能会逐渐缩小。这种下降应该是一种巨大需求的趋势。”第十长生集团董事、韩国邮政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肖荣石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肖先生的韩国同行正在积极与韩国化妆品公司谈判进口代理商。
“与韩方合作的终方案还没有出来。但我们认为一旦自贸区能启动,那么,进口韩国化妆品应该能便宜20%~30%。”在肖荣燊看来,如果中韩自贸区能顺利启动,本土化妆品企业借机做oem (贴牌生产)抑或odm (英语o riginald esignm anufacturer的缩写,直译是“原始设计制造商”)都很有潜力,因为成本降低将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对于本土化妆品企业来说,的降低,或许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就在11月27日,澳大利亚国家馆网上商城上线启动仪式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举行。
所谓澳大利亚国家馆,其实就是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的以国别为单位的综合性展示和贸易平台,目前,化妆品方面已经有botani等多个品牌在售。依照澳大利亚国家馆的规划,该馆除了线上平台,还计划在三年内全国开设100家实体店,给消费者体验的机会。
、日化行业专家冯建军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就坦言,精细化工源自欧美,相对于国外品牌,国内品牌缺乏在生产研发、工艺设计、工艺制造等领域的基础和沉淀。澳洲等地产品以近乎零的形式进入,对本土化妆品而言,或许是一种挑战。
当然,机遇也面临挑战。冯建军认为,的膏药市场非常大。在降低通关成本后,与国外在产业链上的沟通将得到加强,这不仅有利于化妆品的研发、技术进步,也有利于日本当地化工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税收剪刀和剪刀的区别有着广泛的影响。
作为一种贸易政策,长期保护国内化妆品企业的发展。“为了进入市场,韩国化妆品需要10%、30%消费税和名义17%的增值税(基于销售和进口之间的差异,但也有避免灰色避税的空间),一般护肤品也必须支付5%和17%的增值税。”这是2012年10月进行的国内专家研究,一家韩国化妆品公司获得了相关数据。
而随着的降低,韩国大量中低档化妆品进入已是大势所趋。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韩国的化妆品和美容产品同比暴增320%。今年6月份,韩国化妆品额达1.525亿美元,创2000年以来的单月新高。其中,对内地和香港地区规模大,分别为4485万美元和2873万美元,约占总额一半。
有情况下,量已经创下“天量”,一旦对韩国化妆品征收的6.5%进口取消,韩国化妆品在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大幅提高将是可以预见的。 而这还不包括亚马逊[微博]、天猫[微博]国际、聚美优品等做跨境美妆生意的电商大佬们的集体推动。 在他们看来,进口彩妆之前之所以比国外贵很多,就是因为整体进口税负高达35%。随着税负的大幅降低,市场预计将发生微妙的变化。
此外,在冯建军看来,原来生活在饮食税负担上的化妆品行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化妆品行业一直是香港三大零售重点产业,但随着内地自由贸易区政策的落地和实施,香港几乎单一的税收缺口渠道将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