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化品牌:崛起需要时间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2010年12月6日,全球大香水公司科蒂集团(CotyInc.)以“现金+股权”的方式、收购估值约为4亿美元的丁家宜。这是继小护士 、羽西“外嫁”欧莱雅,大宝“联姻”强生(中国),丝宝“委身”拜尔斯道夫后,又一个品牌遭遇“被收购”。
流传几个月的收购传言终于尘埃落定,中国品牌又多了一个“外嫁女”。中国本土日化品牌“被收购”的悲与喜同时再次上演:许多人再一次表现出惊呼、惋惜、忧虑、悲愤;也有一些人认为丁家宜“解脱”――科蒂不是“围剿”而是“解围”。依我看,日化品牌“被收购”,不必太悲伤。
品牌“收购”是市场行为
中国日化市场,是一个完全开放、毫无保护、国际化自由竞争的市场,起步迟、弱小的中国本土日化品牌目前自然无法与跨国公司一决高下。只能是在差异化的小众、细分市场觅食,在中国三四五线市场竞争、生存、发展。当行业竞争进入“品牌竞争”与“资本竞争”时代,面对跨越国际的大力度洗牌与高度整合,洋品牌为了继续保住它们的老大地位,为了谋求更多利润,必然举起它们的“资本大棒”,砸向本土日化“优质品牌”。
本土日化品牌在遭遇这些跨国寡头的“围剿”同时,在终端市场KA卖场同样遭受不平等待遇(终端费用高,堆头促销档期不合理等),生存空间狭小,看不到未来。与其战死沙场,不如接受外资的“招安”――“品牌,养不大的儿,当猪卖!”。民营老板拿着几十亿人民币,赶紧逃离这个“围城”。从这点来看,一个民营企业,能够“卖品牌赚大把外币”未尝不是好事。再说,既然品牌如“猪”,卖了可以再“养”,品牌不会消失。
品牌“收购”是市场行为,在欧美日经济发达国家也是这样发展过来的,通过不断的整合、集约,才形成目前的巨无霸。因此,日化品牌“被收购”,不必太悲伤。
谁能雪藏品牌
被收购后的国产日化品牌,常常担忧被“雪藏”。从日化行业来看,目前外资收购本土品牌有二个目的:一是收购渠道、网络,为其迅速拓展中国市场服务;二是作为其产品或渠道“补缺”,为其形成大日化、形成综合竞争服务。企业创造“品牌”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钱。
因此这个收购品牌能否为其赚钱,是否与其品牌战略、品牌体系,是决定是否“雪藏”的根本。
从目前来看,“被收购”的“品牌”中,只有“小护士”被“卡尼尔”取代地位,“风影、顺爽”由于市场表现欠佳逐步不见身影,其他如“羽西、大宝、舒蕾、美涛”这些品牌依然活跃在市场,而且销售也不错。个人认为,“丁家宜”应该也不会被“雪藏”。
日化“品牌”概念不必太当真
2010年“全球有价值的100个品牌”的排行榜中,美国公司占53个、德国占9个、法国占8个、日本占7个、韩国占3个。中国“品牌”依然不见身影。而在其他品牌排排行榜中,虽然中国“品牌”经常出现如银行、油企、电力等垄断行业的企业名字(品牌),严格意义上没有价值。目前,中国“品牌”价值低下,因此“品牌”概念不必太当真。
只有国家品牌、行业品牌强势,才有中国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中国“品牌”才能够有价值、才能够强势。反观,当一个国家有许多强势、有价值的品牌,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素质和这个国家软硬实力强大。虽然中国目前正在迅猛崛起,但要形成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品牌”,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基于此,中国本土日化品牌被收购,至少暂时不必太当真。
企业社会化、市场化才有希望
目前,中国本土日化行业基本是民营企业、家族企业,在经历过一段辉煌期后,由于封闭的、落后的家族模式,大多数企业始终没能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自然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停步不前甚至倒退。面对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这样的日化“航母”,更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被收购自然是好的解脱。
在企业没有“社会化、市场化”的情况下,本土日化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基本很难落地;行业组织带领它们自救、拼搏、突围的作用非常有限;而只有2000亿规模的中国日化行业(市场份额:外资70%,本土30%),国家政府、政策基本也不可能对这样的“品牌”予以扶持。
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做品牌亦如此。所以,踏踏实实做好基本功,潜心修炼,逐步做强、做实、做大,是中国本土日化“品牌”的惟一选择。只有当企业经历完全的“社会化、市场化”之后,中国日化“品牌”才有希望。
在未来10到30年,当“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中国创造”,当中国经济走上“品牌化”道路时,那些练好基本功的中国本土日化“品牌”,必将成为有价值的品牌,也必定能够与洋品牌一决高低,从而彻底改变被围剿、被收购的命运。